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杂志)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杂志

点击名片立即关注

2022年10月7日凌晨,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监事会原副主席丁耘因突发疾病去世,享年53岁。

这起悲剧,再次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运动的讨论。

本文且不谈丁耘的逝去是否与运动有关,只谈如何选择运动项目、运动量等的问题。

一、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中或运动后6小时内发生非创伤性的意外死亡。

这与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十分相似,主要区别是强调了猝死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而且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性猝死最重要的特征。

运动性心脏骤停发生后,如果能即刻进行心肺复苏,及时使用AED(体外自动除颤器),多可挽救生命。

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25~2.3/10万人,高危年龄30~50岁,主要见于马拉松长跑、足球、网球、羽毛球、自行车、田径、游泳、篮球等项目,还有体育课。

运动性猝死者可有器质性疾病,以心血管病(冠心病、冠脉畸形、心肌炎、心脏瓣膜病、 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破裂等)占首位,其次是急性脑血管病。

另外,运动性哮喘、肺栓塞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因运动诱发或加重病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抢救,也可致命。

然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但要遵循运动规律,避免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生命在于运动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早在2600年前就曾告诉人们:“阳光、空气、水和运动——生命和健康的源泉”。

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和 体育哲学 运动观、 生命观 等重要命题。

18世纪法国名医蒂索说过:“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如何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三、个性化科学运动

每个人体质不同,要根据自己当时的体质决定运动量,运动必须个性化、科学化即个性化科学运动。

有些人则不能运动或不能剧烈运动,比如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极度疲劳、体质差、营养不良等等。

通常,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都是有害的。

有的人坚持每天必须走一万步,结果三个月后住院了,因运动量过大膝盖积水;

近些年,我国各地经常举办马拉松长跑比赛,因剧烈运动而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人屡见不鲜。

个性化科学运动是通过科学营养技术检查判断是营养缺乏,还是营养过剩,决定每个人运动量的大小,营养过剩则说明缺乏运动,而 营养缺乏 则绝对不能剧烈或长时间运动。

不宜进行大运动量的人,如果过量运动是非常有害的,可以出现头晕、胸闷、呼吸困难、心悸、恶心、晕厥,诱发循环、消化等各系统的疾病,甚至心脏骤停 。

总之,如果运动量不够,则达不到运动的理想效果;如果运动量过大,则可造成运动性损伤、运动性疾病、甚至个别人发生运动性猝死。

因此,应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等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决定运动量、运动时间的长短,还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四、选择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主要是指人体在有足够氧气供应的情况下的体育锻炼方式。

它的运动时间一般比较长,一般都在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全身主要肌群都参与运动。

有氧运动,最大的特点是在最大心率值的60%—80%左右。

有氧运动可充分燃烧脂肪、预防骨质疏松、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大脑产生内啡肽使人心理愉悦等。

有氧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游泳、登山、健身操、骑自行车、太极拳等。

介绍几项有氧运动:

(一)游泳:游泳需克服水的阻力而非重力,肌肉和关节不易受损,能有效保护膝关节;冷水中游泳热量消耗大,属于减肥效果显著的运动;配合节食时,效果更加显著。尤其适合人群膝关节受损、肥胖、体质较差的人群。建议每周游泳3~5次,每次30~60分钟。

(二)慢跑或快走:在爱琴海旁的山崖上,至今保留着古代的岩刻:“您想变得健康吗?您就跑步吧;您想变得聪明吗?您就跑步吧;您想变得美丽吗?您就跑步吧。

慢跑和快走可使大脑的供血、供氧量提高20%,可使夜间睡眠质量提高;在跑步的过程中,肺部的容量平均从5.8升上升到6.2升,血液中携氧量也会大大增加;提高心脏功能;长期慢跑或快走可使安静心率减慢、血管壁弹性增加;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虑。

另外,快走可以避免跑步对膝关节的损伤,锻炼效果不比慢跑差。慢跑或快走特别适合肥胖、压力较大,亚健康状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三)欧式健走:最有效的有氧代谢运动方式之一,借助两支登山杖,使人在行走过程中实现四肢同时参与运动。

也正是这一特点,使健走更容易达到有氧运动的靶心率,且适合长时间行走,并实现了全身大肌肉群的同时锻炼;

另外,当使用健走仗行走时,可以大大地减轻膝关节、踝关节的负担,减少关节的磨损,防治肩周炎,尤其适合患有滑膜炎等膝关节病变的人。

因而,健走是效果最佳的有氧运动方式之一。

欧式健走会使身体90%的肌肉参与运动,相比之下游泳只有35%、跑步只有70%的肌肉参与运动,平均比正常走路要多燃烧46%的热量。

健走时,步伐要大,身体稍微向前倾,抬头挺胸,双臂向后撑健走杖,主动摆动双臂,使下臂呈约90度,有节奏地摆到胯后。后腿蹬地发力时,要脚趾抓地,前脚掌用力蹬地,使髋关节出现一个送出去的角度。手掌用力向后推时,再通过腕带将力传递给健走杖,推动身体前行。欧式健走特别适合膝关节病变、肩关节病变、肥胖、压力较大,亚健康状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四)骑自行车:可以延缓大脑老化,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度,锻炼反应能力;提高心肺功能,锻炼下肢肌力和增强全身耐力。

骑自行车对内脏器官的耐力锻炼效果与游泳及跑步相同。自行车还可以瘦身。对颈椎病、腰间盘突出、膝关节病变等有很好的锻炼和康复效果。尤其适合体重超标,颈椎病和腰间盘突出、膝关节病变的人群。建议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

五、靶心率

靶心率,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循环系统机能时的安全、有效的运动心率,在 最大心率 60%~80%之间,是判断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有氧运动严格的界定,需要测定一些血液生化指标,如血中乳酸的水平,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测定运动时的心率来判断。

有氧运动心率有一个特定的范围,在运动中使心率维持在这个范围内,并维持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运动的理想效果。

如心率过慢,运动效果差;但心率过快,又存在一定的危险。

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等状态不同,运动时的有氧心率范围也不同。

通常,越接近有氧心率范围的高限,运动效果越好,但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要单纯追求心率指标。

确定靶心率范围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健康而体质较好的人群:靶心率可控制在120~180次/每分钟,又可细分为:

1、小运动量120~140次/每分钟

2、中运动量141~160次/每分钟

3、大运动量161~180次/每分钟

(二)为了安全和简便,中、老年或慢性病人群,靶心率大致控制在(170-年龄)~(180-年龄)。

如70岁老人,有氧心率一般控制在(170-70)~(180-70)=100~110次/每分钟。

对刚开始运动的患者,则增加 0.9的安全系数更保险,如同为70岁的患者,靶心率开始宜先控制在(170-70)×0.9~(180-70×0.9) =90~99次/每分钟。

确定靶心率,还应根据不同的健康状态、环境、季节、心情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感冒或患其他急性病期间、闷热的气候、暴晒的环境或大悲大喜等,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均要相应降低,心率指标亦相应降低,以保证安全。

相反,随着有氧运动能力的提高,靶心率就可以作相应提高,以增强健身效果。

总之,在运动中通过自己数心率(脉搏)控制运动量,既增加了安全保障,也有益于保证健身效果。触摸桡动脉,数10秒钟脉搏数×6 即可代表每分钟心率。运动中,心率维持在靶心率范围内。

有氧运动中维持适宜心率时间应该超过10分钟,最好能够持续30分钟以上,而且至少隔天运动 1次,最好一周5~7次,才会产生良好的累积效应。

靶心率=[(220-年龄)- 静态心率]×(60%~85%)+静态心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贮备心率=最大心率-静态心率

做有氧运动时,心率低于靶心率的下限,则运动强度过低,效果不明显;心率高于靶心率上限,则此时脂肪功能不足,将会分解蛋白质。而蛋白质又储存于肌肉中,则会导致基础代谢降低。

有氧运动,也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强度因人而异,简单有效的运动强度计算方法是监测运动时心率,即在运动结束后,立即测10秒钟脉搏后乘以110%,来推算出运动时心率;20~30岁的运动时心率应维持在每分钟140次左右,40~50岁的心率每分钟120~135次,60岁以上心率每分钟100~120次,为有氧运动范围。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积极参加锻炼,提高生命质量。

‍‍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杂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在线考研网 »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科学研究杂志)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