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大研究生(青海师大研究生官网)



青海师大研究生,青海师大研究生官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提供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的“青年写作能力的养成——《耘:每当有人醒来》北师大文学创作方向研究生作品研讨会”顺利举办。

本次研讨会系“新时代文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第四场主题分论坛。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北京大学教授李洱,《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当代》主编徐晨亮,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等嘉宾出席。

莫言表示,《耘:每当有人醒来》凝聚着各位作家导师的心血和同学们的劳动成果,作为导师,他在阅读北师大青年写作者的作品时,会感受到比较陌生的与以往生活经验不同的特质,这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双向过程。

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莉教授主持,作为《耘:每当有人醒来》的主编,她介绍了这部作品集的编选缘起。

书中收录的作品并非这些年轻人的代表作,但这些作品里潜藏着每位作家导师的拳拳之心,潜藏着一代年轻写作者的成长足迹和可能性。

张莉提到西川和欧阳江河为北师大本科生开设的诗歌鉴赏课,深受学生喜爱。

莫言、余华、苏童等老师参与到“名师写作指导工作坊”的工作中,为文学创作方向的写作者开改稿会,这唤醒了许多年轻人身上潜藏着的文学才华。这部作品集里的大多数作者,正是来到北师大就读文创方向后才开始写作第一部小说并发表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苏童、欧阳江河、西川和北京大学教授李洱分别以作家导师的身份分享了参与教学工作、培养青年写作者的感受。

余华说,他在发现学生的时候往往不是从已有作品的完成度去考量,而是从一篇作品尚未完成的想法或细节开始的,再逐渐引导学生去修改、完善。“培养学生最终是关乎他们将来能否在文学上真正取得成绩,我并不以发表作品来衡量这个作者,这是几年工作下来的一个体会。”

苏童则谈到,文学创作方向的学生与导师的关系是新时代下的新关系,从一开始带有某种任务性的教学,再到给这些年轻人建议、“剪枝”“施肥”的过程中,也对自己的园丁身份有了美好的期望。

欧阳江河认为,从文学教育的角度看,小说写作含有手艺、技术的成分,而诗歌写作很难具体传授,自己作为诗人也很鼓励学生把写诗的才能转化为创作小说的才能,希望他们朝着叙事文学的脉络转化,与此同时又保留诗人对世界的观看方式。

西川也表示,诗歌思维和小说思维非常不同,写作的类型非常多,每个学生的才华类型也不一样,好的老师能看出学生具有哪种类型的才华。

西川说:“写作一方面是修养,另一方面是创造力,前辈老师们创造性的表达和想象力依然值得年轻作者去学习。”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李力

校对 | 彭继业

发布于:广东省

青海师大研究生(青海师大研究生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在线考研网 » 青海师大研究生(青海师大研究生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