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

在东京奥运会上,武汉体育学院奥运健儿弘扬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取得了3金、5银、1铜,2个第5名,1个第7名,1个第8名的好成绩,这是武体奥运健儿继北京奥运会后取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武汉体育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光荣的办学历史、鲜明的办学特色、辉煌的办学成就的体育大学,为中国体育教育、为湖北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武汉体育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党建工作述职考评机制,扎实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立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一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受到省级以上表彰。

武汉体育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思政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三全育人”,强化“五个思政”,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率先成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充分发挥“示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地”作用,思政工作品牌逐步形成。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以“马灯精神”“五星五环”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功能显著增强。近年来,共有3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获国家和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10余人分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校团委先后3次获省“五四红旗团委”;13名学生参加国庆70周年花车巡演并获省人民政府嘉奖;连续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还涌现出方盛虎等一批见义勇为先进典型。

改革拓新助力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开创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提升。充分发挥“双万计划”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二级学院加强专业建设,改革育人模式,推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持续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设了一批具有实战功能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以专业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高水平“双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六年获省“挑战杯”竞赛“优胜杯”,并获国赛三等奖3项,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

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强化OBE理念,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适时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新闻传播学院、足球学院成功入选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增设5个本科专业,获批4个“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门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1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获批省级教学团队和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8项。研究生改革持续深入,研究生推免比例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科建设取得新业绩。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体育学科优势明显,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学科体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体育学获评A类层次,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成功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体育学入选省首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形成了覆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学位点布局。获批4个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并顺利通过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实现新拓展。持续改革科研工作体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565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项,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个,年外源科研经费突破5000万元;获批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2个,国家专利43项。《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连续6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影响力指数居全国体育学术期刊前列。主动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大局,相继成立国际体操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连续7年举办中国体能高峰论坛,独立承办全国第二届智力运动会,高质量高标准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拳击比赛。成立武汉体育产业研究院,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积极开展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助力体教融合、产教融合、体医融合。

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成效。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创新实施“东湖学者计划”,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专任教师、教练员中高级职称占比达60%,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获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和人才项目78人次。多名教练员、运动员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国家体育运动一级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新增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3人、新世纪人才工程人选4人、最美社科人1人,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凸显;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第一标准,贯穿教师聘用、考核、发展全过程。

和谐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艺术中心、东田径场、学生事务中心等,完成雨污分流及弱电管网改造工程。持续推进“幸福武体”建设,地下停车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家属区部分楼栋电梯加装工作,学生宿舍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加装了空调;坚持把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筑牢全校师生和校园安全防线。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及文明校园建设,连续7年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自2000年开始,连续获“湖北省文明单位(校园)”荣誉称号。

竞技体育特色彰显高质量发展

竞技体育一直是武汉体育学院的办学特色,在全国体育院校处于领先地位。从张香花代表中国从奥运会上捧回第一枚奖牌开始,冠军就是武汉体育学院的标志之一。从省运会、全运会,到亚运会、世锦赛,乃至奥运会的赛场总会有武体学生的身影,如同学校冠军墙上高高的马灯造型,总使人联想到建校之初,武体师生凌晨在东湖边手执马灯刻苦训练的情景,这个时代虽已不用马灯,但马灯精神却永存在武体人心中,为武体人指引光明、激励武体人奋勇前进!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武体奥运健儿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备战参赛带来的严峻挑战,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2020级本科生王宗源搭档队友奋勇拼搏,以总分467.82的成绩,摘得男子双人三米板跳水金牌!这是湖北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成功续写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湖北省届届奥运见金的辉煌。

2020届校友汪周雨在女子举重87公斤级决赛中,以总成绩270公斤为中国代表团摘得一枚金牌!这块沉甸甸的金牌,是湖北女子举重在奥运会历史上拿到的第一枚金牌。

武体青年教师尹成昕,和队友们通力合作,蝉联女子花样游泳集体项目银牌。

2017级硕士研究生刘荡在男子四人双桨决赛中搭档队友在激烈的拼争中取得第七名的成绩,书写了中国赛艇队在奥运会男子四人双桨的最佳成绩。

武体培养输送的运动员管晨辰夺得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比赛金牌,2017级本科生郑鹏飞与搭档在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上斩获银牌……这些优秀的运动健儿始终秉持着“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燃武体之志,奋时代之潮,为国争光!

优异成绩得益于学校紧紧围绕国家体育强国战略和“奥运争光”计划,以及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总目标,坚持“立足湖北、服务全国”方针;得益于对项目布局持续优化,既打造水上、重竞技、体操等传统优势重点项目,又积极扩展潜在优势项目。仅近五年,就获亚运会金牌7枚,青运会金牌18枚。同时,向国家队、省队输送优秀运动员371人次、教练员及科医人员38人次,培养运动健将51人,获省部级奖励19人次,受到省人民政府嘉奖。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武体健儿展现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超的竞技水平,竞赛项目获得18金、15银、19铜,其中代表湖北取得11金、10银、10铜,群众赛事取得2金、1铜的佳绩,实现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特别是赛艇皮划艇项目,湖北共取得6金,居全国第一,武体自主培养输送的赛艇皮划艇运动员贡献了其中的5金,为湖北夺得该项目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武体水上运动项目的极大优势。

学校全力打造竞技体育办学优势和高水平运动员培养品牌,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中国水上运动学院、中国拳击学院、中国健美健身学院等竞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实体化建设,形成竞技体育新的增长点。加强竞技体育组织管理、训练竞赛、绩效考核,完善竞技体育相关管理办法,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拓展与国家和省市体育部门的战略合作,夯实竞技体育根基。

进入新时代,武汉体育学院将紧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步伐,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融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主动服务湖北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全面开启中国前列、世界一流应用研究型体育大学建设新征程!

本文来自:中国体育报、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在线考研网 » 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